观点

从制造到生态,技术品牌双轮驱动加速增长——对话京东方首席品牌官司达

「非凡增长领袖」系列专访聚焦全球远见领袖如何用以人为本且务实可行的方式,重塑企业增长模式,实现更高效、更卓越、更持久的高影响力变革。

司达是京东方科技集团的副总裁兼首席品牌官,全面负责京东方集团的品牌建设和宣传工作,包括显示、传感、MLED、智慧创新、智慧医工等在内的相关集团及子公司业务在全球的支持与传播工作。

在与司总的专访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京东方在复杂市场环境中推动增长和转型的成功关键。要实现从传统B2B到”以人为本”的品牌升级,必须内外兼修:对外,京东方通过人性化沟通提升品牌温度,借助生态协同放大品牌声量;对内,则要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培育团队的变革意识,建立跨部门信任机制。

更重要的是,要在关键时间窗口快速落地创新方案,以差异化方式撬动生态资源,通过业务反推持续强化品牌影响力。这一转型不仅需要战略定力,更考验京东方在执行层面的敏捷性与创新力。

京东方近年从toB硬件制造商向物联网企业转型,增长逻辑发生了什么变化?

司达:近年来,京东方的增长引擎已转向场景化创新。我们突破了过去以硬件制造为核心的toB模式,通过整合领先的制造能力、核心技术研发实力和规模化生态资源,正加速向物联网创新企业转型。

这一转型的关键在于持续拓展业务边界——从车载显示到电竞屏,以”屏”为核心的场景化应用已贡献集团超30%营收。

京东方赋能吉利汽车,共同开发8K超宽车载屏

这种转型中,品牌建设扮演什么角色?

司达:品牌建设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在全球化拓展还是场景化延伸的过程中,强大的品牌力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京东方正在践行技术和品牌的双轮驱动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相互赋能。

京东方在2021年率先发布了中国半导体显示领域的首个技术品牌,高端液晶显示技术ADS Pro、高端柔性显示技术f-OLED和高端玻璃基新型LED显示技术α-MLED三大技术品牌体系,为产业的发展和引领示范提供了参考典范,更开创了“技术+品牌”双价值驱动的新纪元,以此为抓手让用户享受更高品质的产品。

我们超越了toB或toC的传统思维模式,主张采用toH (Human) 的营销理念。

无论是面向企业客户、终端消费者,还是产业链合作伙伴,本质上都是在与”人”沟通。每一个决策者首先都是生活中的消费者。因此,我们的品牌传播既要保持专业深度,更要主动触达终端用户,通过持续的场景化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品牌认知、提升体验感受,从而塑造京东方作为科技创新领导者的品牌形象。

当技术变得可感知、可体验时,它已经成功了一半。

我们正在改变技术传播的方式,不再只是堆砌数据和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场景化的真实体验,让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技术的价值。在品牌建设中,我刻意避免过去那种教条式的推广方式,转而采用更注重体验感的沟通方式,让技术不再停留在纸面参数上,而是真正走进用户的生活场景。

「你好 BOE·2023」品牌巡展

为什么要进行长期品牌建设?

司达:品牌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长期主义。作为显示行业领军者,我们不再强调“我们多强大”,而是聚焦“以创新技术去赋能、去加持、去改变什么”。通过这样的叙事,让科技更具人文温度,也让大众愈加明显地感受到品牌的年轻化、活力度与温度感,更让京东方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场景应用能力与生态协同能力被行业和外界熟知认可。

而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这些品牌价值和有人文温度的形象,都为我们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未来可能的危机蓄力:当下投入越扎实,未来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危机来临时更具韧性,复苏时恢复能力也更强。这才是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所在。

京东方如何通过生态合作强化品牌影响力?

司达:在任何领域,单靠企业自身打造品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提出”Powered by BOE”的理念,就是要通过生态协同来共建品牌价值。为此,我们在品牌中心专门成立了品牌合作部,重点推进两类合作,联合上下游产业链 (如车企、手机厂商) 和异业跨界IP (如博物馆),形成“硬件+内容”的合力。

以故宫合作为例,作为其数字化建设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承接了故宫博物院百年庆典的全部数字化展陈项目。当观众惊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时,自然会关注背后的技术提供方。这种”科技+文化”的赋能模式,让京东方的品牌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京东方联合故宫博物院及腾讯主办的“‘纹’以载道——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在电竞领域,京东方携手京东,以及电竞生态伙伴、终端品牌伙伴、平台伙伴成立“Best of Esports电竞高阶联盟”,打造从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电竞战队、硬件厂商到终端品牌等完整产业链,目前已吸引了京东、Intel、AGON爱攻、ASUS、拯救者、机械师、机械革命、微星等众多全球一线品牌,实现对电竞爱好者兴趣的全覆盖,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全新电竞生态。

经过两年实践,这种生态协同已经显现出显著成效:消费者品牌认知度持续提升,业务部门也从中发现了更多合作机会,形成了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正在推动企业内部协同机制和观念的变革。

您的营销组织怎么把更敏捷或开放性的思维带到组织中去,从而拉通各个业务单元的合作,推动更好的效果实现?

司达:我始终对团队强调两个核心原则:第一,不做“安全”按部就班的事,要有创新性;第二,对上级领导的要求,要进行自己的思考再执行。上级管理者的话不一定对。

品牌建设需要颠覆性思维,而有创造精神的同时还要有质疑精神,才能颠覆自己的想象。

在变革管理中,我认为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更为关键。特别是当一个组织遇到瓶颈或要快速颠覆的时候,必须建立立体化的沟通网络:自上而下获得决策层支持,平行推动跨部门共识,自下而上激发团队创造力。关键是要用可验证的成功案例来证明变革价值——数据化的成效展示比任何说服都更有力。

司达
京东方科技集团 副总裁、首席品牌官

司达全面负责京东方集团的品牌建设和宣传工作,包括显示、传感、MLED、智慧创新、智慧医工等在内的相关集团及子公司业务在全球的支持与传播工作。

Since joining BOE in December 2020, he has spearheaded the company’s transformation into an IoT leader, achieving key breakthroughs: 

  • Revamped BOE’s master brand architecture to reflect its IoT pivot, launching China’s first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sub-brand and shifting competition from scale-driven to value-driven.
  • Championed BOE’s “Empower IoT With Display” strategy through integrated campaigns, reinforcing its market leadership. 
  • Pioneered innovative initiatives like ‘Hello BOE’ exhibitions and China’s first tech-edutainment show, “BOE’s Wonder Lab of Worry Solutions,” boosting awareness and engagement among end consumers. 
  • Introduced microfilms and video-driven storytelling to humanize BOE’s brand, conveying “BOE is Always with You” through warmth and innovation. 

With over 20 years of brand and marketing leadership across China and APAC, Da Si has held executive roles at Motorola, AMD, and Amazon before joining BOE. 

司达于2020年12月加入京东方。为全面塑造京东方全新的物联网创新企业形象,他带领京东方品牌和融媒体团队顺应公司品牌转型升级的需求锐意进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和突破。其中包括:

  • 对京东方集团品牌定位和架构进行全面升级,为全面支撑集团物联网战略转型奠定了坚实品牌理论基础。同时,全新建立了中国半导体显示领域首个技术子品牌体系,推动提升京东方母品牌竞争力与溢价,也带动行业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的升维发展。
  • 多角度多渠道立体地建立和推广京东方“屏之物联”发展战略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强化京东方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和市场领导力。
  • 创新性地推出“你好 BOE”美好生活馆系列品牌巡展活动、国内科技企业首档技术科普综艺节目“解忧实验室”两大品牌推广IP,面对C端消费者进行科技场景化应用的深度体验,大幅提升京东方C端消费者的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引领行业创意品牌破圈营销推广的新模式。
  • 采用全新的微电影和视频化传播形式,传递“京东方就在你身边”理念,全面塑造具有科技感、有温度、有活力、极具人文关怀的物联网企业形象。

加入京东方前,司达曾在摩托罗拉、AMD、亚马逊等公司任职20余年,在亚太区和中国担任过品牌及产品公关负责人,商用渠道市场负责人、新媒体负责人等多个相关的品牌及市场管理岗位。


结语

Prophet铂慧助力企业解锁非凡增长

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且务实可行的高影响力增长模式,推动组织更高效、更卓越、更持久地加速发展。这要求企业在加速市场响应的同时,构建匹配的组织能力、文化基因与商业模式,从而在市场颠覆中砥砺前行,创造持久影响。

我们始终以消费者洞察与商业成果为根基,为企业制定精准聚焦、务实有效的增长战略。

观点

专家圆桌: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的思考与再平衡

百事、三得利和WARC的三位资深专家共同探讨营销组织如何融合品牌建设和需求拉动,推动持续增长。

十多年来,各行业的营销人一直在寻找品牌建设与需求拉动之间的最佳平衡。业绩压力、数字技术和 AI 的兴起、效果营销更强的结果量化能力,使得长期品牌建设与短期需求拉动之间的紧张关系愈加明显。

在中国,推出“明星”产品切细分品类、再以KOL矩阵和效果广告精准触达,一时之间成为品牌纷纷效仿的制胜法则,尤其是新品牌。但严重的内卷之下,品牌似乎难以跨越生命周期 (根据天猫的公开数据,入驻天猫的新品牌一年存活率不足 30%)。亟需在存量市场中找到增量,并重新思考和平衡长期品牌建设与短期需求拉动再次成为急迫的命题。

我们采访了来自百事公司、三得利全球烈酒和WARC的三位营销领域资深专家,共同探讨他们的看法:

Yan Rives
中国区市场部总监
三得利全球烈酒

Lizzie Li
消费者洞察总监
百事中国

Jenny Chan
中国区主编
WARC

在当今市场,品牌是否还需要坚持明确的价值观 (value) 或品牌观点 (POV)?

Jenny: 越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品牌越需要价值观来构建竞争优势。现在的消费者都在重新评估自己的消费优先级,他们希望品牌能跟自己的价值观一致。品牌的态度不仅要忠于自己的基因,也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品牌需要理解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差异,保证真实性和差异化,同时表达出对消费者的理解和共鸣。

Lizzie: 完全同意。当下很多品牌过度追逐短期效率,却忽视短期红利其实建立在长期品牌资产之上。品牌需要不断捍卫和沉淀自己的价值,才能在变化的市场中保持韧性。简单说,短期收益离不开长期品牌建设。

Yan: 我觉得每个品牌都需要清晰的价值主张,但不是每个品牌都需要有POV,因为它必须真诚 (authentic),没有就不要生硬编造。很多品牌虽在社会议题上有所表态,却显得不够真诚。如果你真的具有核心使命,并能以真实且符合品牌DNA的方式表达出来,那才是真正强大的品牌策略。

如何看待占领消费者心智 vs. 占领细分品类心智?

Jenny: 这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通过占领消费者心智,品牌能扩大市场份额并建立记忆连结;另一方面,聚焦细分品类可提高特定赛道竞争力。品牌需要建立多元品类入口点 (Category Entry Points, CEPs),包括情感和场景触发点,通过构建这些触发点的广泛性,能让品牌更容易成为人们心中的首选。

Yan: 我认为这取决于品牌资源。资源有限的小众品牌,应该聚焦特定渠道场景或人群,而不是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分散资源。在众多品牌争夺有限机会的环境下,去赢得细分市场更加实际。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品牌能否让消费者自发性地推广和分享产品及其体验 (即品牌拥戴)。比起大规模广告投放,这往往能更有效地占领细分人群心智。

Lizzie: 说实话,层层加码的品类细分往往是品牌在存量市场寻找增量的无奈之举。真正可持续的增长需要平衡两种心智,从特定人群出发,针对广泛需求,再扩展到更广泛人群,建立跨群体的牵引力。这种策略既有聚焦又有扩张性。

在经济放缓时期,面对消费者更加谨慎的消费决策,品牌应该如何调整营销策略?

Yan: 这主要取决于之前积累的品牌基础。靠品牌资产驱动销售的企业会更安全——以爱马仕为例,即使在经济低迷期仍然保持增长。消费者变得谨慎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追求低价,而是在寻找更好的价值。“口红效应”告诉我们,当未来不确定时,消费者反而更愿意“犒赏”自己。

Lizzie: 确实如此。现在市场供大于求,消费者更趋于理性,但理性不等于只关注功能性。如果品牌只提供功能性价值,有太多白牌可以替代,品牌根本无法做到溢价。因此,品牌愈发需要巩固强大的内核资产,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打造品牌“护城河”。比如,虽然在拼多多上有很多优衣库的平替产品,但它“服适人生”的品牌理念深入人心,最终让消费者仍旧愿意购买它的产品。

Jenny: 我想补充一点,即使消费降级,品牌也不应该把降价打折作为唯一应对策略,这只会侵蚀长期建立的品牌忠实。在这个时期,消费者会重新评估价格、质量和服务之间的平衡。关键问题变成了:你的产品真的值这个价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即使在低迷期,消费者也会觉得物有所值。

在融合品牌建设和需求拉动上,您认为有哪些关键挑战?您的组织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Yan: 核心挑战仍然是平衡品牌建设和渠道投入。在三得利全球烈酒,我们用”增长真相 (growth truths)”指导三年和年度规划,根据品牌的阶段性和市场特点来分配资源。我们采用一套跨职能的系统性方法来不断做出调整和优化,不只评估业绩数字,还定期讨论消费者反馈、产品创新、渠道挑战和营销效果。

Jenny: 我觉得最大挑战是平衡短期和长期策略。把品牌建设和需求拉动视为对立面只会限制营销整体效果。从公司文化、预算分配到创意流程都要”两者兼顾”,彻底改变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

Lizzie: 合一是非常难的挑战。评判标准需要更全面,不能只看销售数据,还要追踪品牌健康度。人才结构方面需要更多通才而非专才,管理层需要更多空间进行定期的审视与反思。

消费者洞察在营销工作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Lizzie: 洞察部门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牵引组织从制造商导向 (manufacturer-view) 转向消费者导向 (consumer-centric)。在复杂的市场中,我们需要拨云开雾,捕捉核心关键,分析整合后为组织创造实际增长机会。数据本身不会说话,真正的价值来源于人的解读。保持好奇心,建立由外而内的思考方式,才能真正理解消费者需求。

Yan: 洞察是营销工作的起点。随着信息源激增,整合洞察变得更具挑战,连资深决策者也难以拼凑完整图景。AI既简化又复杂化了这一过程。在数据泛滥的时代,优秀的洞察团队和具备敏锐判断力的高级营销人才变得尤为关键。


结语

采Prophet铂慧的研究表明,将品牌建设与需求拉动对立起来会限制营销的影响力,采用融合式营销的组织更能取得卓越的业增长。六大关键要素如下:

  • 团队对齐战略和商业目标
  • 共同聚焦于顾客需求满足
  • 融合大胆创意与逻辑思维
  • 不断迭代,直面潜在挫折
  • 监测体系涵盖短、中、长期指标
  • 与整体组织生态的融合

调研报告

新时代品牌营销指南

融合品牌建设与效果营销,驱动企业增长飞轮

过去十多年间,各行业的营销领袖一直在寻求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的恰当平衡。数字营销的兴起,加上由此产生的更为高效的效果追踪能力,造成了长期品牌价值和短期营销效果之间的对立关系。

2024年,我们的最新研究表明,采用融合方法的企业更有可能推动卓越的业务成果。我们认为,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之间应当是平衡互补、心心相惜的关系。

Prophet铂慧与WARC和全美广告商协会 (ANA) 等行业思想领袖合作进行,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对 300多名CMO和资深营销领袖 进行研究,深入评估融合品牌营销的价值,追踪其对营销成果的影响,并识别成功企业的核心方法、能力和重点。

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携手共进,共同推动短期结果和持续增长

虽然大多数资深营销人员都已经认识到了整合营销能力的必要性,但他们对如何有效融合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在两者间建立平衡互补的关系仍然持有疑问。

我们的研究试图解答这一问题,具体涵盖:

  • 如何在营销预算和投资、战略规划、市场运营、组织文化和内外部合作等方面平衡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
  • 明确品牌建设与效果营销的关系指南,通过六大建议帮助企业通过营销融合实现更大价值
  • 来自全球领先企业CMO的真实案例和建议

下载报告:
品牌建设与效果营销: 心心相惜的企业增长飞轮

*必填字段

感谢您下载我们的报告。

全球报告

品牌建设与效果营销:
心心相惜的企业增长飞轮

过去十多年间,各行业的营销领袖一直在寻求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的恰当平衡。数字营销的兴起,加上由此产生的更为高效的效果追踪能力,造成了长期品牌价值和短期营销效果之间的对立关系。

我们的报告提供了六大关键建议,指导品牌营销人员有效平衡品牌建设与效果营销,让两者实现融合共振,驱动跨越客户生命周期的非凡增长。

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携手共进,共同推动短期结果和持续增长


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的平衡与融合不只涉及预算分配







解锁有效融合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的关键方法,下载我们的全球报告,获取最新洞察:

“营销部门应该始终关注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两者。品牌是企业每天都在经营的首要资产,如果品牌不再健康……那么也没有效果和需求可言了。”

Alicia Tillman | 达美航空
首席营销官

“使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协同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如何将两者在营销漏斗的上层就结合起来?”

Dipti Kachru | BROADRIDGE
首席营销官

品牌营销人员面临着艰巨压力,需要向公司证明可量化的价值。我们致力于赋能全球CMO,帮助他们在实现这些目标的同时,更驱动企业非凡增长。

我们着眼于营销领袖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强调战略营销规划、敏捷性、实验精神、灵活性和快速增长的重要意义。

Prophet铂慧的品牌和营销专家帮助您开发跨越客户生命周期的全面营销策略,有效整合持续的品牌建设和效果营销举措,从而创造更大价值。


下载报告: 品牌建设与效果营销:心心相惜的企业增长飞轮

*必填字段

感谢您下载我们的报告!

观点

解锁、开创 、执行:新市场环境增长指南

实现长期非凡增长的有效路径和四大关键能力

实现业务增长越来越具挑战性。我们近期的全球研究发现,横跨各行业,越来越多的高管都传达了一个普遍共识:推动和维系增长从未如此困难。企业如何才能更快速地制定战略、采取行动、驱动增长?

持续的经济动荡、技术颠覆、市场变化,以及越来越难以捉摸的客户需求导致一些企业高管对增长战略失去信心。这催生了越来越普遍的“短视主义”,这虽然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模式,却可能对长期增长构成更强大的威胁。

在本文中,我们将用具体客户案例,阐明企业实现非凡增长所必须具备的四大关键能力:

  1. 组织:建立跨职能的GTM (Go-to-Market) 团队快速打开市场
  2. 体系:将市场创新 (Go-to-Market Innovation) 作为常态业务
  3. 工具:加快运用AI的步伐
  4. 人员:建立利益相关者决策委员会

仅仅注重短期成果会带来哪些影响?

当季营收增长仿佛始终是首要任务,这样极短期的业务压力会限制企业对新业务的投资,从而压缩未来增长潜力。我们的研究发现:

  • 34%的企业领袖表示,他们的公司过分强调短期结果。“你总是处于这种变化的状态。”
  • 37%的企业领袖表示,他们的组织没有长期规划过程。“计划总是在刚制定后就被放弃。我们没有真正的计划,因为总是要随机应变。”

这种被动的姿态可能会阻碍企业管理层帮助企业发展长期成功所需的必要能力

  • 37%的企业领袖认为管理层对客户需求的关注太少。
  • 在我们的全球调查中,80%的受访者表示以设计为驱动的创新团队很重要,但只有37%表示他们的组织设有这样的团队。

实现长期非凡增长的有效路径

与短视主义相反,实现可持续增长要求企业定义明确的战略路径。有些企业专注于单一路径,而另一些则尝试开发包含所有三个方向的组合战略。

企业必须在关键增长驱动因素上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才能开辟出正确的增长路径。

无论选择哪种路径,都必须解答一系列关键问题:

  • 我们的目标客户是谁?
  • 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服务和体验?
  • 客户为什么会关注我们的产品、主张和品牌?
  • 我们应该在何时何地,通过哪些渠道、生态系统、平台和合作伙伴与客户互动?
  • 我们将如何实现高价值增长?
  • 最佳的运营模式是什么?

扩展阅读

释放增长的四大关键能力

在明确增长路径后,企业必须迅速高效且有的放矢地推进战略。这一步往往成为企业的绊脚石。然而,我们的经验表明,具备关键能力的组织将能发展出所需的“肌肉记忆”,因此能更快速地采取行动、驱动增长。实现速度和影响力的关键在于:

1. 组织:建立跨职能的GTM (Go-to-Market) 团队快速打开市场

当增长成为每个人的责任时,它可能变成没有人优先考虑的事情。相反,增长太过关键,不能仅仅授权给小型创新实验室或孤立的职能部门 (如市场营销、销售或产品开发)。

例如:铂慧的一个消费品客户在中国市场创建了一支颠覆性的“增长团队”,以此攻克这一挑战。

该团队由战略、市场、销售、电商、消费者洞察和产品开发等多职能的成员组成,使他们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识别机遇进入全新相邻品类,并整合能力在传统和社交电商平台上推出产品。

2. 体系:将市场创新 (Go-to-Market Innovation) 作为常态业务

为了实现以消费者驱动的可持续增长,企业必须将组织转型、产品组合更新和持续学习等增长杠杆有效融入到日常运营中。

例如:我们与一家全球饮料领导企业合作,在韩国共同建立了一个Always On的创新生态系统。

该系统包括持续不断的消费者洞察跟踪、敏捷和迭代的产品概念开发、测试和学习机制以及产品发布和扩张的治理“中枢”。通过这一体系,该客户显著提高了创新对其净收入的贡献率,达20%以上。

3. 工具:加快运用AI的步伐

为了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许多公司正在转向AI技术以获得竞争优势。我们的客户正在利用AI快速开发产品原型,并将其整合到整个创新过程中。

例如:我们的客户已经开始利用历史数据训练AI消费者画像,来模拟其目标细分市场。

这些AI消费者画像能够预生成并完善由团队所开发的产品概念,并快速将其可视化,用以消费者测试。这种方法显著提升了他们在新产品创新方面的效率,使他们即使作为大型企业集团也能以初创公司的敏捷性进行竞争。

4. 人员:建立利益相关者决策委员会

为了将增长路径有效实施,增长领袖必须识别推进决策和落地的关键输入,并根据既定的阶段性目标确保稳定进展。在大型组织中,决策往往滞后,因此联合多方利益相关者,建立横跨组织的决策委员会至关重要,同时确保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

例如,我们近期帮助一家知名运动服装品牌进行需求机遇地图和产品组合战略开发。

在此工作中,客户的决策团队从一开始便包含了产品、市场和设计创新等部门的利益相关者。这样的早期参与确保了策略一旦制定就能被迅速实施。


结语

在增长战略的制定和市场执行中,贯穿组织、体系、工具和人员等维度的四大要素对实现增长速度和效率至关重要。

在Prophet铂慧,我们致力于赋能增长领袖深化品牌影响力,加速非凡增长。

观点

中国品牌出海热潮下的三个反思

从出海到成为全球品牌,品牌营销人不应忽视长期且全局的品牌战略规划和运营。我们为中国出海品牌提出三大建议,指引他们规避误区,走向成功。

伴随海外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市场增长放缓,以及国家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出海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增长新动能。

2024年,中国品牌出海展现出三大新趋势

趋势一:行业多元化

过去,中国出海企业多为传统制造业和个体跨境电商卖家。如今,出海企业所涉猎的行业正不断拓宽,如互联网平台、新消费企业、金融科技、教育科技、新能源等。

趋势二:市场多元化

过去,中国企业出海多聚焦科技和消费力较落后的东南亚及亚非拉市场。如昆仑万维旗下 Opera 孵化的尼日利亚金融科技初创公司 OPay 已成为当地最大的移动支付商。如今,消费类出海品牌已将目标市场拓展至其他涉猎较浅的高潜力市场,如中东市场,乃至更成熟的英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

趋势三:商业创新化

过去,中国企业多依赖性价比优势进入海外市场。如今,基于国内市场的长久积淀和深入当地的本土洞察,品类、服务体验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开拓海外市场的新利器。从品类创新来看,中国企业正发力AR眼镜、智能家居、电动汽车、无人机等新品类以赢取蓝海市场。从服务体验创新来看,NIO 在欧洲市场提供创新的电池租赁服务、换电服务,有效解决消费者痛点。从商业模式创新来看,SHEIN的“小单快反”、TEMU的 “全托管”都为出海品牌开辟了新的赛道。

热潮下,中国品牌出海必经的三大阶段

我们必须清楚意识到,品牌出海并非一蹴而就,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品牌探海

品牌在部分海外市场开始针对目标消费客群,探索相应的销售与传播的渠道增长是这一阶段的第一要素

阶段二:品牌国际化

伴随渠道和产品的持续渗透,品牌在部分海外市场逐渐形成一定的消费者心智开始构建海外团队,以更好地服务本土市场的持续扩张与运营

阶段三:全球品牌

品牌在多个国际市场形成竞争力,成为真正的“全球品牌”,品牌心智更加成熟各地区有一定规模、成熟的本土化运营团队

中国品牌出海时常陷入的三大误区

品牌建设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出海品牌也是如此。只有深刻洞察消费者的所思所需所为,与他们建立牢不可破的相关性,品牌方可“行稳致远”。

要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核心”,我们建议通过三个维度通盘思考消费者的角色:

我们看到,许多中国企业在品牌出海的不同阶段,都容易走入“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品牌建设误区,最终导致品牌出海增长受阻,甚至夭折。

误区一:在品牌探海阶段,忽视消费者作为“品类购买者”的身份建设品牌

在出海初期,许多品牌寻求“快”与“多”,只聚焦营销触点、销售触点、爆品卖点等制定品牌与商业策略,盲目追求海外社交媒体的投放效果,盲目追求短期转化效率与快速回报,忽视消费者作为品类购买者,对渠道、品牌、产品、体验与服务的底层需求与态度。

Prophet铂慧近期开展的《Z时代全球洞察》研究中发现,海外市场Z世代消费者对品牌在社交平台过度商业化的行为开始感到反感,反之,他们对传统线下渠道中有引领性、有知识文化内涵的品牌体验更有好感。因此,仅聚焦单个触点的投放与转化效率的策略,将势必导致品牌的年轻客群相关性下滑,最终增长受阻。

误区二:在品牌国际化的进程中,忽视消费者作为“品牌拥护者”的身份建设品牌

在迈入国际化的进程中,许多中国出海品牌往往放权本土市场,强调极致的本土化洞察,构建高度本土化的产品、定价、渠道和品牌策略,最终导致不同地区市场的品牌打法截然不同,跨区域品牌心智出现隔阂甚至冲突。

此时,品牌便陷入了忽视消费者作为“品牌拥护者”角色的误区,品牌难以形成一致、清晰、有显著差异化的消费者心智,全球品牌的建设难以推进。

误区三:在成为全球品牌后,忽视消费者作为“地球人”的身份建设品牌

在出海品牌扎根多个海外市场后,许多出海企业容易忽视消费者同时是“选民”、“员工”、“投资者”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身份,在ESG、企业社会责任、品牌雇主形象等方面的发力不足,最终导致品牌心智“开倒车“。如TikTok儿童保护听证会与英国员工抗议加班文化与离职潮,SHEIN因环保问题被绿色组织点名等。

面对误区,我们建议出海品牌…

中国企业必须评估品牌所处的出海阶段,在制定品牌战略时思考以下核心工作:

1. 在品牌探海阶段,“增长”是重中之重

增长战略的制定,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铂慧的客户飞轮增长模型战略,帮助品牌在进军海外市场时思考并制定全渠道、全媒介、全面的客户飞轮 (Customer Flywheel) 战略,更高效地实现用户增长、促成交易、创建持久的客户关系,脱离畸形和短视的流量战、价格战。

铂慧曾帮助全球领军的时尚鞋履品牌UGG通过评估全北美、亚太及欧洲市场的消费者旅程,制定各触点的产品、营销及零售体验升级举措,形成完整的增长飞轮战略,从而高效的提升目标消费客群的品牌体验。

2. 在品牌国际化的阶段,制定清晰的全球化品牌战略

在本土洞察的基础上,明确跨地区统一的品牌抓手,并在品牌不断扩张的同时长期追踪与检测。

铂慧曾帮助亚洲领先的汽车品牌梳理全球品牌战略的北极星,与品牌所希望在全球市场树立的品牌属性,并基于全球不同市场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品牌落地规划。

3. 在全球品牌阶段,梳理并制定ESG/雇主品牌策略

企业内部不能再将ESG、社会企业责任、雇主品牌打造视为商业之外的产物,而是要进行完整且全面的梳理,制定相应的ESG/雇主品牌策略,并与品牌和商业策略协同,在业务全链落地。

铂慧曾帮助全球科技企业华硕定义其ESG价值主张与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传播战略和落地举措,并帮助全球跨金融、医疗、消费、科技等行业的客户定义雇主品牌价值主张,并全面落地。


作者:文韵豪,副合伙人
贡献者:张易翕,副合伙人;张承旸,咨询顾问


结语

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中国品牌已经凭借独特的供应链和性价比优势,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出海到成为全球品牌,品牌营销人不应只关注“走得快”、“第一步迈得大”,而忽视长期且全局的品牌战略规划和运营。

对品牌来说,消费者不仅是购买者,还是需要赢取信赖和忠诚的伙伴和投资者。只有始终以消费者为核心,通盘思考消费者在不同身份下的利益需求,并在品牌出海的不同阶段避免踏入常见的品牌建设误区,中国品牌才能实现“走得稳”、“走得长远”,成为受人尊敬、引领市场的全球品牌。

caret-downcloseexternal-iconfacebook-logohamburgerinstagramlinkedinpauseplaythreads-icontwitterwechat-qrcodesina-weibo 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