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数字营销的这四种类型,你掌握了吗?

数字营销包含四种类型,它们各自都具备独有的目标、组织人员、技术工具和营销方案。

如果未能识别数字营销的类别差异,则会导致数字化投入总体效果欠佳、低于预期。就好比制定欧洲统一的品牌战略时,却忽略了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生活文化、市场竞争、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以下用途,来定义数字营销的四种类型:

支持产品服务

通过提供相关信息,数字营销可以提供有关产品优势、如何带来价值、应用范围以及如何获取产品的信息。对于某些产品和/或细分市场,数字接触点将是消费者了解产品的主要途径,用交互的方式提供服务、价值和功能信息。

例如,福特汽车的官网提供了有关福特产品的丰富信息,客户在考虑购买福特汽车时会访问该网站了解详情。

为了制定支持产品服务的数字营销方案,需要深入了解目标细分市场,并针对他们的问题和痛点积极提出数字化解决方案。你应该提出这些问题:

  • 是否出于知名度、感知度、可信度或忠诚度等原因使产品服务受到限制?
  • 重要的客户接触点是否存在软肋或问题?
  • 在品牌绩效存在差距或弱点的方面,数字化如何发挥作用?

在制定数字营销方案的过程中,数字团队需要与业务和营销部门群策群力,捕捉灵感。数字营销切勿被动,得过且过。

扩大其他品牌建设平台的影响力

数字营销能够帮助其他品牌建设平台增加深度、曝光率和参与度,从而扩大影响力。对于世界杯赞助这类的营销方案,利用传统媒体和在场观众所能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而通过数字营销,就可以创建网站和APP提供互动体验和触手可得的内容,如赛事日程表、新闻以及洞察见解等,从而提升活动价值。

那些大获成功的广告或视频可以借助社交网络和视频平台延长寿命。如果不通过数字营销扩大效果,品牌建设极少能够取得成功。用数字营销扩大影响的效果取决于两大要点:

  • 在每个营销方案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应与数字化职能进行合作。数字化不应被当作后知后觉的弥补措施。
  • 应该确定各个营销方案的优先级。数字营销对什么效果最佳?我们怎么才能把单次的成果转化为长期的成功?务必抓住这些突破性的机会。

延伸价值主张

数字营销可以扩展品牌的价值主张,从而延伸和加强产品服务。星巴克的APP使用户可以快速付款、支付小费、积分兑奖、查找店铺、查找个性化产品等等。如果竞争对手不提供此类延伸服务,便很可能会处于劣势。

当品牌的产品延伸范围足够大时,就可以创建新的子品类,使缺少此延伸的竞争对手相形见绌。产品延伸可以促生独特的必要特征来定义新的子品类。这一结果可能具备战略意义,成为将来具备可持续性的优势。然而,品牌必须持续创新,并通过积极的品牌战略来不断维系。

延伸也可能是防守型措施,用以应对竞争对手的创新,让自身产品保持相关性。在这两种情况下,参与产品创造和提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营销人员需要与数字团队紧密合作。

建立数字为先的品牌建设平台

数字营销还可以围绕客户的“兴趣点”建立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品牌建设平台。品牌应该作为积极的合作伙伴,置身于客户高度热衷的兴趣和活动。此类营销方案用于建立客户关系和品牌资产,而非支持产品。虽然,数字化在这里并不是必要的,但其中许多方案只有在数字技术的助力或驱动下才能够取得成功。

例如,丝芙兰的“BeautyTalk”提供美妆疑难解答,包括实时解答、专家建议、社区空间等功能。这正是通过网站技术及其他数字科技的应用才得以实现。

再比如麦片品牌天然山谷(Nature Valley)推出的“山径景观“功能,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对国家公园的路径进行“街景”式描绘,让人们近乎真实地体验徒步旅行。

我们应该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来判断这些基于数字技术的“兴趣点”营销方案是否可行或能否成功。

  1. 是否有必要设计新的“兴趣点”方案?从规模和质量来看,是否存在具有真实需求且有价值的受众?是否存在市场空白,或者其他品牌是否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2. 企业能否开发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独特方案?如果方案基于企业现有的能力和资产而制定,则实现可能性更大。方案能否获得关注并与与品牌建立联系?
  3. 设想中的“兴趣点”方案是否会获得足够的关注并建立相关性和可信度,从而吸引目标受众?方案是否符合品牌调性?

数字化的战略角色常被忽视。然而,前文所提到的最后两个数字营销类别却能够为企业创造长期的资产,对品牌愿景、品牌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保持竞争优势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结语

这类资产甚至成为“必需品“,从而建立全新的细分品类。一旦企业认识到数字营销方案的战略意义,其企业定位、资源配置以及管理方式都会发生改变。应配备经验广泛的资深人员参与数字营销方案的制定,因为他们具备丰富的能力技巧,并深刻了解企业的业务战略。一个独立的营销团队,无论多么优秀,仍会心余力绌。

观点

戴维阿克:三本经典品牌管理书籍推荐

回想起来,我对市场运营和品牌策略的思考深深受到三本书的影响。差不多半个世纪以前,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和艾尔弗雷德·P·斯隆(Alfred Sloan)在相隔不到3年时间里相继发表了这几本对我影响深远的书籍。

彼得·德鲁克:《成效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

市面上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籍浩如烟海,但在我看来,没有那一本能比得上彼得·德鲁克的《成果管理》。而且这本书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极具指导意义。德鲁克在书中提出,管理人员应该善于抓住机遇而不是总在埋头解决问题,并要依此来分配手头的资源。不过这种思路也令不少人仅仅把品牌管理视为短期收益的良方。

书中还认为管理人员的关键任务在于有能力识别团队的工作成效,并对此进行积极的管理。任何驱动成功的事物都能带来工作成绩,比如产品的主要负责人、资深技术人员或者有效的内部分工等等。在德鲁克看来,所有的企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九种类型,比如说在意时下的商机的、更关注未来商机的、把管理层的威权摆在第一位的或是更尊重专业人才的等等。德鲁克指出,这九类企业在管理模式以及获取资源方面都各有特点。

很多年之后,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的BCG增长矩阵,不过是简化了德鲁克的以上观点。在《成效管理》中,德鲁克还提出公司的成功更取决于领导层,而不是竞争力,并提出任何管理岗位都应该是有期限的。正是受此启发,我提出品牌应该通过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新的品类,而不是一昧强调竞争这个看法。

德鲁克十分深刻地认识到了解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成效管理》以他的名句开宗明义地写道:商业的目的是创造出消费者。他还提醒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目标顾客和非目标顾客,思考究竟哪些商品、服务、活动正打算赢得他们的金钱和注

在德鲁克看来,市场营销并不仅仅意味着销售额,而是借用对市场和分众的调研,最终能够对整个产品设计产生影响。

品牌管理也不仅仅就是向人们宣传某某产品可以节约你的时间或者令人更显尊贵。和大多数商业战略师相比,德鲁克真正理解了消费者的力量及这个群体的复杂性。

在上世纪90年代,我获邀参加可口可乐公司内部的放松营会。同行者有该公司最具权力的三名高管和六位品牌管理大师,其中就包括德鲁克。他在途中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对正崭露头角的饮料市场的看法,又对可口可乐公司应采取的市场战略给出建议,令当时所有人都大感佩服。德鲁克一生共写了39本书,一半和管理有关,另一半议题广泛,从经济学到日本艺术都包含在内。可以说,他单凭一己之力推进了管理实践的发展。

西奥多·莱维特:《营销创新》

接下来要谈的这本书改变了高管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公司。西奥多·莱维特在《营销创新》中提出的观点延续了此前他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名篇《营销短视症》。

莱维特认为,当企业只把自己视为产品制造者而不是顾客的服务者时,它就会错过增长机遇甚至有面临衰退的风险。

基于此,莱维特建议公司应该通过提高消费者的价值链来拓展自己对商业的思考。依照这个观点,铁路公司应把自己视为交通行业,石油公司则是能源行业,而电影公司则属于娱乐行业。拓宽商业视野能极大地影响对商业战术的思考,并促进更多创新和创造更多盈余。正是受此启发,当思考商业策略或者提炼品牌价值时,我会更注重产品的价值定位,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实用性。

如果市场营销领域有诺贝尔奖,我一定会提名莱维特。他的洞见深刻地改变了这个行业,其影响力超过他的任何一位同行。我曾经在哈佛校园撞见过莱维特。那时我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教授,满脑子想的是定量研究。莱维特邀请我到他的办公室坐坐,花了一个小时讨论我(非常无趣)的研究以及想要听听根本还没什么头绪的我,谈谈自己对未来市场营销的看法。莱维特就是这样一位令人赞叹的人物。

艾尔弗雷德·P·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

从1917年到1956年,斯隆一直是通用汽车的高级管理人员。他的回忆录《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记述了一些影响他职业生涯的关键决定,如今读来都极具参考性而且十分有趣。和当今通用公司的某些高层不同,斯隆有能力策划出十分精彩的品牌策略。比方说,他依照价格、目标市场以及外观设计的不同划分出通用这一品牌的层级。这种层级的现代版本就是:从雪佛兰、庞蒂克、奥斯莫比尔(已停产)到别克以及凯迪拉克。斯隆提出的口号就是“无论预算或需求,你都能在通用找到一款满意的车。”

对斯隆而言,公司的创造性就是令各个部门能自主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他曾经说过:“没有哪个部门的责任应该是受到限制的。”同时,他借用一系列的管理工具推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资源优化。在管理创新以及改变市场方面,他具有开创性及指导性的地位。他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管理之父”。


结语

这三本先后写于近半世纪前的书以及他们的作者深刻地影响了品牌管理以及现代的管理。他们的洞见到如今仍毫不过时,值得后人一读再读。

观点

戴维·阿克新书: 讲好一个招牌故事

讲好招牌故事,意味着要找到一种有效以及恰当的呈现方式,并使它们持续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戴维·阿克的新书 —《讲好一个招牌故事》(Creating Signature Stories)提出的观点,主要受到了三种趋势的影响:

  • 传播战略性信息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 传播战略性信息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 故事成为传播战略性信息的有力新手段

要传播战略性信息,需要运用故事的力量

不论公司内外,战略性信息的传播都在变得史无前例的重要。从内部而言,员工在坚持不懈地寻找工作的意义,他们会不断自问“为什么我要做这份工作”。要回答这个问题,公司需要向员工传达公司的价值、文化、客户价值主张以及公司策略。对外而言,越来越多的顾客愿意、有时甚至迫切地希望能与自己尊重并共享相同价值理念的品牌建立起某种关系。而要培育或者维护这种关系,我们离不开战略性信息。

为什么传播战略性信息是件困难的事?

这主要是因为客户以及员工对品牌传播的信息不感兴趣,所以常常将其拒之门外。就算他们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信息,也通常认为它们不够真实以及缺乏可信度。何况,当今的消费者有条件接触到充分的信息,并能跨越时空限制轻松进行人际交往,因此,要赢得这群见多识广的消费者的青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故事比事实更有传播力?

考虑到品牌传播的困难,认识到品牌故事的影响力要比事实大得多就变得很重要。许许多多的研究已经证明,在面对容易分心、兴致乏乏,身处于信息爆炸世代的消费者时,故事有力量穿透上述障碍,引起人们注意并沉浸其中,从而改变大家的观念或令他们获得激励,留下深刻印象。当人们听到“让我告诉你一个故事”这句话时,精神总会为之一振。所以,如果你想告诉人们某些事实,最好的办法是讲一个包含这些关键信息的故事。

故事实例:Nordstrom的诚意

想想Nordstrom那个经典的故事吧,它完美地展现了这个公司如何注重员工的能动性以及把客户的利益摆在第一。(注:Nordstrom,美国高档连锁百货商店。)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名客人走近进它位于阿拉斯加州费尔班克斯市的门店,要求“退回”两个坏掉的雪地胎。

真是个令人尴尬的局面!Nordstrom从来没有售卖过轮胎,只不过它的店铺地址前身是个轮胎店罢了。但是,当时的销售员——尽管他只是个上了几星期班的新员工,已经毫不犹豫地决定了自己该怎么做。他立刻收下坏掉的轮胎,并且按照顾客要求的金额支付了退款。这个故事自此传扬开来,直到今天仍令人津津乐道,这都是因为它是如此简单,又如此真实。

如何创造既动听又可信的战略性信息

我的看法是,要通过“招牌故事”,以故事的力量来传播战略性消息。也就是说,要把战略性信息放在一个引人入胜及令人信服的故事中。招牌故事并不仅仅是一连串的事实,而是要能以传播信息的方式善用事实。招牌故事也和战术信息不同,因为它从更长远的眼光出发,传达了品牌视野、公司价值及文化、商业策略以及价值定位。


结语

传播战略性信息的挑战在于,创造出招牌故事,并有计划地在公司内外进行传播。讲好招牌故事,意味着要找到一种有效以及恰当的呈现方式,并使它们持续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它要求一个公司拥有注重故事讲述的员工、文化以及运作机制。

观点

招牌故事:这和品牌故事有什么不同?

为了便于推广并赢得人们的认同,我们需要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真实的、包含战略信息的招牌故事。

我们总是花很多时间谈论故事是什么,但是,究竟怎样算故事、而怎样才不算是故事呢?最近两年多来,我对故事在传播信息时起到的战略性作用深感兴趣,而“故事不是什么”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形而上问题。我和女儿珍妮弗 (Jennifer Aaker) 就此进行了许多次耐心的讨论(当然,并不总是耐心的!)。珍妮弗是斯坦福商学院(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教授,并且正好对叙事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什么是 VS. 什么不是 招牌故事

我们获得了一个概念上的突破:招牌故事并不等同于摆出一系列的事实。这个突破盲点的想法推动了我们的工作,并促使我写下新书《讲好一个招牌故事》(Creating Signature Stories)。我们对招牌故事的定义是,它是一段围绕“很久很久以前”展开的叙述。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拥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的故事。它的发展顺序可以打乱,里面提及的事件、体验也可以或真或假,但它必须为故事中的每个元素和隐喻提供一个有系统的认知框架。同时,招牌故事也通常会以明确或隐晦的手法营造出某种情绪性,并提供具体可感的信息。

在我的定义里,招牌故事并非对事实的描述。它可以包含或讲述事实,但这应该体现在叙事的整体语境中。也就是说,招牌故事或许采用了某些事实,但它必须靠观众自行推断出来;事实也可以在叙事完成之后才出现,以更好地阐释故事并加强可信度;叙事也可以用来给已经展现的事实增加深度和意义。无论如何,事实本身并不构成一个故事。

为了说明这一点,想想那些急于把自家的品牌故事兜售给别人的主管们。他们通常会通过抛出以下几个问题来试图达到目的:

  • 品牌意义是什么?
  • 目标客户是谁?
  • 每个细分市场的价值定位是什么?
  • 这些定位的区别是什么?
  • 公司的价值观、核心项目或政策能如何具体、清晰地展现品牌特性

光靠事实,无法讲好招牌故事

要回答这些问题,几乎总是需要列出一长串事实清单。我们当然应该仔细阅读这些清单,毕竟事实为品牌愿景和商业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这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而且,清单大多是清晰且以及易于传播的。乍一看,事实清单是一个有效率的品牌传播工具,但实际操作中,这常常是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情。原因仅仅是,没人对事实感兴趣。事实清单常被认为是无聊的且欠缺吸引力。它们看起来更像某种自我吹嘘,不够真诚,而且也难以和其它公司的事实清单区分开来。就算它们好不容易吸引了观众的兴趣,但也通常被认为是充满偏见、欠缺公正的的信息。

招牌故事能有力传达讯息

假设一个产品质量出过问题的公司向员工和客户宣称自己的首要任务是“新质量”,招来的可能只有冷漠和疑虑。以下这个真实故事能让你感受到招牌故事的力量:1984年,张瑞敏成为一家正在苦苦挣扎的中国电冰箱制造商的厂长。之后,这家工厂将改名为“海尔”。

某一天,一位顾客退回了一台出问题的冰箱,张瑞敏陪着客户一起检查了库存内共400台冰箱,发现大概20%的冰箱存在质量问题。在这决定性的一刻,张瑞敏立即要求将76台坏冰箱在厂区内一字排开,并请员工用大锤将其全部摧毁。这个戏剧性的决定改变了公司文化和声誉,继而促使海尔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家电制造商。这个故事成为海尔发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时使用的一个大锤至今仍珍藏在公司办公室。


结语

精明的管理者应该努力讲好一个可信的品牌故事,一系列的事实将展现品牌的独特之处是如何回应了顾客的需求,并激励员工。接下来,管理者需要认识到,为了便于推广并赢得人们的认同,我们需要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真实的、包含战略信息的招牌故事。招牌故事的主角可以是创始人、员工或者客户,只要它能展现品牌的可信度,并且能让它更清晰、有趣、可信。而由于叙事能吸引注意力,转移掉人们可能提出的反驳,品牌故事也在某种程度上更有说服力。

如欲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查看我的新书《讲好一个招牌故事》。

观点

正确管理品牌接触点的五个步骤

要提升品牌体验,公司需要找到优先接触点,接着改善尚未进行品牌化的接触点。

品牌体验作为关系的本质,由品牌接触点产生。只要一个人在市场上与品牌有互动,品牌接触点就会产生。要提升品牌体验,公司需要找到优先接触点,接着改善尚未进行品牌化的接触点。

进行品牌接触点管理的五个步骤:

1. 识别已有的和应有的品牌接触点

通过传播项目、公关运作、客户接触点(如客服,会计,赞助)或者以客户为中心的项目,企业可以掌控接触点。品牌接触点也可以是外部的,由零售商控制,也可以由像《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这样的第三方运营,或者由领先的网站操作。

2. 评估品牌接触点

对所有品牌接触点进行内部评估,确定哪个管理得当,哪个尚有不足。各个接触点分别归哪个公司部门管辖?如何管理?由谁具体负责?根据内部预期、外部预期或者竞争情况,确定每个接触点品牌体验的传达效果。需要调整哪些资源和规划来改善效果?

3. 研究品牌接触点对客户的影响力

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客户进行整体研究,确定哪些品牌接触点在客户决策与体验方面影响最大。他们对接触点的需求和期待有哪些,公司是否已经提供?让客户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接触点和评价品牌体验——不要向他们灌输语言和观念。让他们描述理想中的品牌接触点的体验。接受现状会阻碍客户识别可改善的品牌接触点。

4. 进行品牌接触点优先级排序和平衡

应根据接触点项目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的大小来进行优先级排序——接触点体验在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主张和客户忠诚度方面的重要性;品牌体验不足的程度;对体验进行改进的成本及可行性方面的合理度。

5. 制定一个品牌接触点行动计划

对优先级高的接触点,要明确其目标和负责人,并分清责任。此外,还要制定和实施改善接触点体验所涵盖绩效度量的规划,规划需要跨越多个职能部门,同时与其他接触点体验相契合。

要改善客户的品牌体验,应该努力做到简单可信

客户需要简便的品牌接触点体验,易于使用、导航和理解。他们不喜欢复杂、信息量超载以及感到挫败。简单的力量体现在对客户决策的影响上。《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发表的一份研究表明,在信息传递简单、相关方面,得分在前25%的公司,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提高86%,推荐给别人的可能性提高115%。

围绕搜索设立的接触点尤其容易带来复杂和不便,也不能进行品牌比较。认识到这个事实的一些汽车品牌,提供了可将他们的品牌与其他可供选择的品牌进行比较的功能。能够降低决策复杂度的事物都会受到欢迎。戴比尔斯(DeBeers)用4个C(切割、颜色、净度和克拉)来组织复杂决策。伊卡璐草本精华(Herbal Essences)根据头发类型和发色护理需求提供购买指导,以简化决策。如果信息的传递能够为品牌建立相关性,就很有价值。例如,ShoeDazzle.com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信息(如最喜欢的时尚偶像和鞋跟偏好)来提供购鞋建议。

客户也想掌握关于品牌的可靠信息,并希望就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获得指导。来自客户的信息通常被认为是最可信的,因为这是基于没有商业偏见的实际体验。例如,迪士尼乐园(Walt Disney World)通过妈妈社区(Moms Panel)来解答关于迪士尼度假的相关问题。杰西潘尼(JC Penney)发布青少年的购物体验(称为“淘货”)视频,让消费者了解买什么、为什么买。特波税务软件(TurboTax)提供10万多个对其产品的原始评论,帮助客户找到与他们的需求最为相关的评论。萨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店(Saks Fifth Avenue)信赖评论专家,让时尚作家戴娜·里格斯(Dana Riggs)为消费者提供时尚建议。贝蒂妙厨(Betty Crocker )有一个“问贝蒂”(Ask Betty)论坛,提供行家指导。


结语

改善每一个接触点的品牌体验,是建立和稳固品牌关系的一个方法。接触点在传递品牌化体验方面若出现任何闪失,都会为客户忠诚度带来风险,为竞争对手提供可乘之机。相反,品牌在接触点上表现优异,就能够将客户忠诚度转化为品牌发展的动力和商业优势。

更多相关文章,参看Prophet总裁Michael Dunn和首席发展官Scott Davis合著的《品牌驱动力》(Building the Brand Driven Business)一书。

观点

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发展品牌,必须创建能够重新定义产品子类的“必备之选”。

创建能够定义产品子类的“必备之选”、成功管理子类并建立能够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的屏障,是发展企业的必由之路(只有极少数例外)。在为我的两本著作《品牌相关性:将对手排除在竞争之外》和《品牌大师:塑造成功品牌的20条法则》(Aaker on Branding)进行研究和撰写时,我发现大部分爆炸式增长都与新的“必备之选”子类的诞生有关。想要寻求发展的品牌需要学习将关注点从品牌偏好竞争转移到子类竞争。

子类产品竞争

当一个公司创建了“必备之选”,定义或者重新定义了一个子类别,子类竞争就开始了。“必备之选”可以包括:

  • 一个特点或优势,比如Fiber One的高纤维含量
  • 一套能够整合现有组件的系统,比如微软的Office实现了程序的组合化
  • 一种新科技,像Salesforce.com引领的云计算
  • 一种为细分市场设计的产品,如专为女性设计的能量棒Luna
  • 一个极低的定价,比如捷蓝航空(JetBlue)
  • 一种共同的兴趣,如丝芙兰的Beauty Talk
  • 一种个性,比如嘉信理财的业务能力或者西南航空的幽默感
  • 一种激情,比如全食超市对健康食品的激情
  • 一种组织价值观,如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对环境的关注

采取“必备之选”这一策略发展品牌,存在两个风险: 第一,不要过度夸大推出以“必备之选”为导向产品的项目难度,以免丧失拥有成长型其他子类的机会。第二,由于专业性或个人化的偏好所产生的夸大式渐进式创新,不应该引发对不可行的子类别产品进行投资。

创建子类别的品牌管理者需要进行三项工作:

1. 公司必须管理子类别,以赢得子类别竞争。

子类别所蕴含的能量、吸引力和联想力应该被理解并进行传播。消费者应当充分知晓子

类别的信息,以鼓励他们做出购买子类别的决策,然后才是对品牌的认可,而不是相反的顺序。

2. 公司必须打赢品牌相关性的战役。

当产品子类成为购买决策的中心时,目标就转变为在传播“必备之选”这一概念时,你的品牌是唯一可见和可信的。如果你的品牌不是唯一的,也应该是相关性最强的。

3. 子类产品的创建者或代表品牌需要设置门槛,防止竞品获得关注和信任,在这一新的子类别上建立品牌相关性。

如果竞品能够与新的子类别建立关联,或者具有建立相关性的可能,该子类别的设立就没有价值。门槛不一定是科技壁垒,它可以是抑制竞品的任何要素,如规模、品牌价值、顾客忠诚度等。

品牌偏好竞争

毫无疑问,最常见的策略是采用我所说的“品牌偏好竞争”。该策略的核心是在既定的子类别中,在消费者考虑的所有选项里塑造首选品牌,其目标是通过更快速、更便宜、更优质的渐进式创新来赢得竞争。资源应该更高效地花在传播领域,包括巧妙的广告宣传、更有冲击力的促销活动、可见度更高的赞助和参与度更高的社交媒体项目。赢得竞争的关键在于使自己的品牌成为子类别里的首选品牌,而非唯一的品牌。

问题在于,不论营销预算有多少,或渐进式创新有多巧妙,“我的品牌比你的好”的这种营销方式很少能够改变市场。几乎所有市场中的品牌,其位置都出奇稳定。客户太多,市场势头太强。

品牌偏好竞争也很“无趣”。创造“必备之选”需要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且有助于创造对有价值的细分市场。这种机会并不常见。然而,机遇一旦出现,品牌管理者需要抓住机会,要意识到比差异化卖点更好的东西出现了,并将其合理利用好。

更多关于子类别竞争资料,参看我之前关于构建子类别的博文:“优衣库为何胜出”(How Uniqlo is Winning)和“乔巴尼如何赢得子类别竞争”(How Chobani Won the Subcategory Competition)。


结语

在品牌拥有垄断或近乎垄断地位的市场上,这种奢侈的竞争是值得的,机会一旦出现,就值得冒险。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子类竞争可以创造的增长是惊人的,然而大多数企业对实质性、变革性创新的投资不足,因此未能为市场带来具有“必备之选”导向的成果。

caret-downcloseexternal-iconfacebook-logohamburgerinstagramlinkedinpauseplaythreads-icontwitterwechat-qrcodesina-weibo xing